close

大家都知道胖起來不健康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導致身體的胰島素敏感性下降,然後接著就是糖尿病,心血管疾病等等。

規律的運動則被發現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,因而降低疾病風險。很多人會選擇早起運動,這時候就會面臨吃飽再動,還是動完再吃的問題,先後順序是否會影響減脂跟健康效應呢?

一篇研究,作者以肥胖或過重的朋友,做了兩個耐力運動(腳踏車)實驗:
1.短期實驗:進行一天,受試者分為先運動再吃,或是先吃再運動。
2.長期實驗:共進行6周,1周運動3天,受試者有三組,不運動組,先運動再吃組,跟先吃再運動組。

短期實驗結果:
運動再吃組,在運動過程中血中甘油跟非酯化脂肪酸的含量較高(可以想像的儲存的三酸甘油酯被分解準備利用了),先吃再運動則會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消耗,減少脂肪消耗。

兩組肝醣使用上沒有差異,不會因為先運動再吃降低了肝醣含量,而降低肌肉對訓練的適應。

運動後再吃組,顯著減少肌纖維中三酸甘油脂含量。

長期實驗結果:
先運動再吃組,比起先吃再運動組,每次運動可以消耗大概2倍的脂肪,所以6周累積下來,燃燒的脂肪總熱量也明顯較高。但因為先運動再吃組的醣類消耗降低,所以兩組在運動總消耗熱量上並沒有差異。

先運動再吃組,顯著降低餐後胰島素含量,所以也較明顯改善胰島素敏感指數,也就是胰島素敏感性也較好的提升,而且與累積脂肪利用量成正相關。

與不運動組別相比,2個有運動的組別,攝食量沒有顯著改變,BMI沒有顯著改變,腰臀比雖然有下降,但未達顯著差異。

先運動再吃組,可以顯著提升骨骼肌磷脂質的重塑(remodeling),主要是減少18:0飽和脂肪含量,並且與餐後胰島素改善成正相關。先前的研究就發現,細胞膜上的磷脂質的飽和脂肪含量,與胰島素敏感性下降有關。

先運動再吃組,增加3倍AMPK含量,增加2倍葡萄糖轉運子4號(GLUT4)及CHC22/CHC17 ratio比例,代表是肌肉上運送葡萄糖的蛋白質(GLUT4)能夠有效的被胰島素誘導產生並送到工作的地方。

所以從研究結果來看,早上空腹運動,可以消耗更多的脂肪,增加肌肉上葡萄糖運送蛋白,及增加骨骼肌磷脂質的重塑,進而有更好的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效果。

然後就可能降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
但因為熱量攝取沒有改變,運動消耗總熱量也沒有差異,所以6周下來受試者並沒有顯著變瘦(BMI沒有降低),雖然腰圍有稍稍變細的感覺,所以如果是追求變瘦的朋友,書僮認為控制總熱量仍是必要手段。

然後作者提醒,本篇研究提供早餐的碳水化合物是接近一般人攝取量,如果換成低醣的話,或許結果就不是這樣了。

參考資料:
Lipid metabolism links nutrient-exercise timing to insulin sensitivity in men classified as overweight or obese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營養書僮柯提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